来源:天猫健康官
对于乙肝病人而言,肝功能、“两对半”、HBV-DNA、甲胎蛋白(AFP)和彩超是不可缺少的常规检查项目。肝功能不正常时,应每半个月检查一次转氨酶水平,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头三个月应每月检查一次,如连续正常,之后可每半年检查一次,其间如出现不适则应随时检查。“两对半”、HBV-DNA,AFP和彩超一般来讲可每半年检查一次,不必每月都查。
如果病情反复波动,久治不愈,或出现一些并发症,则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还要选择其它的检查项目。
当怀疑肝纤维化、肝硬化时,应加做血常规、肝脏弹性(硬度)检测、胃镜和肝脏穿刺活检。
如果经常出现鼻腔、牙龈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容易止住或身上有青紫,应检查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如有可疑占位,应及早做增强CT或MRI等。
抗病*治疗前最好先查基线HBVDNA,肾功能和血磷,以便后续疗效和安全性监测时可以与基线程度相比对。
常见的复查项目有以下七种
1.肝功能
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红素、总胆汁酸等多项指标。其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反映了肝细胞坏死、肝实质损害的严重程度。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及碱性磷酸酶等反映了肝脏的代谢及胆汁淤积的情况。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等反映了肝脏的合成功能。有时候转氨酶正常并不代表转肽酶等也正常,因此,我们还是建议慢性乙肝患者每半年查大肝功而不是小肝功。
2.乙肝病*学指标:两对半乙肝病*载量(HBV-DNA)
乙型肝炎病*DNA定量检查直接反映了乙肝病*复制的状态及传染性的强弱,可以用来观察抗病*治疗的效果及指导抗病*药物的应用。乙肝两对半结果则是判断乙肝病*感染的现状及疾病转归情况的指标,并不能直接反映病*量和传染性。
3.腹部彩超检查
腹部彩超检查能直观反映肝脏的形态变化,能显示肝脏的大小、边缘,有无结节或硬化,有无占位、结石或囊肿等,是便宜、有效、快速监测肝脏形态学改变的利器。
4.肝脏弹性(硬度)测定
肝脏弹性(硬度)测定是通过一种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肝脏硬度的办法来评估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程度,弹性数值越大,表示肝组织质地越硬,纤维化程度越严重。肝纤维化是个损伤与修复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一次肝穿不能检测出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而相较于多次肝穿来评估肝纤维化的发展情况,肝脏弹性测定无疑以其无创、便捷性更具有优势。
5.凝血四项
肝脏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场所,也是纤维蛋白溶解酶合成的场所,肝脏疾病时,由于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消耗,抗凝物质的生成或增加,常引起凝血机制发生异常改变。因而会有部分患者出现皮肤青紫或者因外伤出血时难以止血的情况。而凝血四项能有效反映凝血机制的正常与否,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肝功能情况和肝病的进展。
6.血常规
有很多慢性乙肝患者不理解血常规能查出什么,以为复查时查血常规完全是多余的,没有任何意义。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可能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系降低的现象,并发细菌感染如腹水感染细菌性腹膜炎的时候白细胞会增高,这些病情都能通过血常规检查反映出来。而对于行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更为重要,因为干扰素可能抑制骨髓造血,降低白细胞水平。通过复查血常规,才能进一步指导干扰素治疗。
7.甲胎蛋白
虽然并不是所有肝癌患者都会出现甲胎蛋白升高,甲胎蛋白升高也不都意味着肝癌,但AFP大幅度升高还是对肝癌有一定提示和辅助诊断意义的,对于判断肝癌的病情及预后也有重要价值。因此,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特别是40岁以上的男性,甲胎蛋白的检查显得非常重要。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对急性乙肝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携带者不得献血。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饮食业、幼托机构等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病人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严格执行消*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对血制品应做HBsAg检测,防止医源性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易感者均可接种,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同时,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医务工作者、同性恋者等高危人群和从事幼托教育、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职业的人群均应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复查抗体。
日常保健
1.肝功能(血清转氨酶)正常3个月以上者,可逐渐从事轻工作,然后逐渐增加工作量,直至恢复原工作。2.慢性乙肝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极易被各种病*、细菌等致病因子感染,这样会使本来已经静止或趋于痊愈的病情再度活动和恶化。患者在饮食起居、个人卫生等方面都应加倍小心,要适当锻炼,根据天气温度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和各种感染。
3.慢性乙肝患者宜食含优质蛋白质高的食物,注意高纤维、高维生素食物和硒的补充及低脂肪、适当的糖饮食。忌酒,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忌过甜食;忌盲目进补,以免损害肝脏或增加肝脏负担。
4.慢性乙肝患者可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甲胎蛋白和B超。
病因
慢性乙型病*性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HBV)引起的,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HBV可通过母婴、血和血液制品、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感染HBV后,由于受病*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等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和临床类型,导致其发展为慢性乙型病*性肝炎的常见原因有:
1.家族性传播
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家族性传播,其中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母亲如果乙肝E抗原阳性,所生子女未注射乙肝疫苗,大都成为乙肝病*携带者。而精液中可检出乙肝病*,因此可通过性传播。这是造成我国乙肝的家庭聚集特征的主要原因。
2.婴幼儿期感染病*
最初感染乙肝的年龄与慢性乙型病*性肝炎有密切关系。胎儿、新生儿一旦感染乙肝病*,约有90%~95%成为慢性病*携带者;儿童感染乙肝病*,约有20%成为慢性乙肝病*携带者;成人感染乙肝病*,只有3%~6%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携带状态。
3.缺乏预防意识
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垂直传播的措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开展不够理想,使得对乙肝的预防难以贯彻,慢性病例越来越多。
4.漏诊
急性期隐匿起病的无*疸型肝炎比急性*疸型肝炎容易发展为慢性,这与无*疸型肝炎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未得到及时诊治和休息有关。
5.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
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病*易演变为慢性乙型病*性肝炎。乙肝发病的急性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抵制剂治疗者,破坏患者体内的免疫平衡,容易使急性肝炎转变为慢性。
6.既往有其他肝病史感染病*者
原有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等)、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再感染乙肝病*后,不仅容易成为慢性肝炎,且预后较差。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6周~6个月,一般为3个月。从肝炎病*入侵到临床出现最初症状以前,这段时期称为潜伏期。潜伏期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力、人体免疫状态而长短不一。
1.全身表现
患者常感身体乏力,容易疲劳,可伴轻度发热等。失眠、多梦等可能与此有关。
2.消化道表现
肝炎时,肝功异常,胆汁分泌减少,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
3.*疸
病情较重时,肝功能受损,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胆红素从尿液排出,尿液颜色变*,是*疸最早的表现。血液中胆红素浓度继续增加,可引起眼睛、皮肤*染。由于胆汁酸的排出障碍,血液中胆汁酸浓度增高,过多的胆汁酸沉积于皮肤,刺激末梢神经,可引起皮肤瘙痒。
4.肝区疼痛
慢性乙肝一般没有剧烈的疼痛。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压痛或叩击痛。如果肝区疼痛剧烈,还要注意胆道疾病、肝癌、胃肠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误诊。
5.肝脾大
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胆汁淤积,患者常有肝大。晚期大量肝细胞破坏,纤维组织收缩,肝脏可缩小。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早期,脾脏无明显肿大,门静脉高压时,脾脏淤血,可引起脾大。
6.肝外表现
慢性乙肝,尤其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称肝病面容。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称肝掌。皮肤上一簇呈放射状扩张的形如蜘蛛的毛细血管团称蜘蛛痣,其他部位也可出现。男性可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对称或不对称性的乳腺增生、肿痛和乳房发育,偶可误诊为乳腺癌;女性可出现月经失调、闭经、性欲减退等。这可能与肝功能减退,雌激素灭活减少,体内雌激素增多有关。
7.肝纤维化
慢性乙肝炎症长期不愈,反复发作,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下来形成肝纤维化。如果肝纤维化同时伴肝小叶结构的破坏(肝再生结节),则称为肝硬化。临床上难以将两者截然分开,慢性肝病由肝纤维化到肝硬化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
治疗
1.治疗原则
慢性乙肝的治疗:三分药治,七分调理;需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及意志,精神愉快,生活规律,合理饮食,不宜过度营养引起肥胖;除*疸或转氨酶显著升高需要卧床休息外,应适量活动,动静结合。
2.用药原则
(1)用药不宜过多过杂很多药物经过肝脏解*,用药过多过杂增加肝脏负担,对肝病不利。
(2)根据慢性乙肝病人的具体情况,针对性用药乙型肝炎病*复制明显的病人用抗病*药物;有免疫功能紊乱的用调整免疫功能的药物;有肝细胞损伤的用保护肝细胞的药物;有肝脏微循环障碍的用活跃微循环的药物。中医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精髓在于辩证论治。通过辩证论治,可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他们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免疫系统清除病*,促进疾病恢复。
(3)用药过程中注意休息、营养休息和营养是肝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在保证休息、营养的基础上才可能发挥药物作用。
编辑:可乐审校: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