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表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起病隐匿,发病缓慢,常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脂肪性肝病可出现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常规诊断
参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年版)。
1、临床诊断
1.1临床表现:
常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脂肪性肝病可出现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1.2体征:
可有肝区压痛,常规体检部分患者可发现肝脏肿大。发展至肝硬化失代偿期则其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相似。
1.3影像诊断
超声诊断:规定具备以下三项腹部超声表现中的两项者为弥漫性脂肪肝。①肝脏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明亮肝”),回声强于肾脏;②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③肝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
CT诊断:CT诊断脂肪肝的依据为肝脏密度普遍降低,肝/脾CT比值<1.0。其中,肝/脾CT比值<1.0但>0.7者为轻度,≤0.7但>0.5者为中度,≤0.5者为重度脂肪肝。
1.4实验室诊断:ASL、ALT和γ-GT正常或轻、中度升高,通常在正常值上限的1~4倍。病情进一步进展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也可出现异常改变,且常出现在胆红素异常之前。
1.5病理学诊断:NAFLD病理特征为肝腺泡3区大泡性或以大泡为主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伴或不伴有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内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窦周纤维化。与成人不同,儿童NASH汇管区病变(炎症和纤维化)通常较小叶内严重。推荐NAFLD的病理学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估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网病理工作组指南常规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积分(NAFLDactivityscore,NAS)和肝纤维化分期。
NAS积分(0~8分)。①肝细胞脂肪变:0分(<5%);1分(5%~33%);2分(34%~66%);3分(>66%)。②小叶内炎症(20倍镜计数坏死灶):0分,无;1分(<2个);2分(2~4个);3分(<4个)。③肝细胞气球样变:0分,无;1分,少见;2分,多见。NAS为半定量评分系统而非诊断程序,NAS<3分可排除NASH,NAS>4分则可诊断NASH,介于两者之间者为NASH可能。规定不伴有小叶内炎症、气球样变和纤维化但肝脂肪变>33%者为NAFL,脂肪变达不到此程度者仅称为肝细胞脂肪变。
肝纤维化分期(0~4)。0:无纤维化;1a:肝腺泡3区轻度窦周纤维化;1b:肝腺泡3区中度窦周纤维化;1c:仅有门脉周围纤维化;2:腺泡3区窦周纤维化合并门脉周围纤维化;3:桥接纤维化;4:高度可疑或确诊肝硬化,包括NASH合并肝硬化、脂肪性肝硬化以及隐源性肝硬化(因为肝脂肪变和炎症随着肝纤维化进展而减轻)。不要轻易将没有脂肪性肝炎组织学特征的隐源性肝硬化归因于NAFLD,必须寻找有无其他可能导致肝硬化的原因。
2、确诊标准
主要诊断依据:①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小于g/周(女性<70g/周);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①+②+③可确诊。
鉴于肝组织学诊断难以获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工作定义为:①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且无其他原因可供解释;②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的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或)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持续增高半年以上。减肥和改善IR后,异常酶谱和影像学脂肪肝改善甚至恢复正常者可明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
三、鉴别诊断
临床需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形、Wilson病、糖原贮积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