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主慈悲主日,教宗方济各邀请信众不要冷漠待人,却要与他人分享,俯身亲近更有需要者的「伤口」。
(梵蒂冈新闻网)基督徒不该待人冷漠、过著半个信仰生活。4月11日天主慈悲主日,教宗方济各在梵蒂冈附近的圣神堂主持弥撒,邀请信众省思天主是否触碰了自己的生命。
教宗说:「请看看你是否俯身亲近他人的伤口。今天我们应当问自己:『经常领受天主平安的我、经常领受祂宽恕与慈悲的我,是否慈悲善待他人?经常受到耶稣圣体滋养的我,是否做了些帮助穷人止饥的事?』我们不可冷漠待人,我们不能过著半个信仰生活,光是领受却不付出,光是接纳恩典却不为他人无偿奉献。」
在弥撒讲道中,教宗提及众门徒「领受慈悲后变得慈悲为怀」。复活的主耶稣「安慰他们沮丧的心,慈爱地扶他们重新站起来」,如此促使他们「复活」。教宗强调,「一个人若不意识到自己领受了慈悲,就很难慈悲待人」。在蒙受慈悲时,三种恩典沛降,它们分别涉及平安、圣神与伤痕。
首先,平安使得门徒从害怕追捕、担心落得跟主耶稣一样的下场,从舍弃和否认主耶稣,过渡到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教宗指出,复活的主耶稣现身时,重复说了两次:「愿你们平安!」「耶稣带来的平安,并非从外部消除问题,而是在心中注入信赖。那不是外在的平安,而是心灵的平安」。耶稣的平安让门徒从内心懊悔变成投入使命。
「那既不是宁静,也不是安逸,而是走出自我。耶稣的平安使人摆脱那些令人裹足不前的封闭态度,粉碎那些桎梏人心的枷锁。门徒们感受到蒙受慈悲:他们感到天主没有责备他们、没有羞辱他们,却信任他们。是的,天主比我们自己还相信我们。」
在祝福了平安之后,耶稣赐给门徒圣神的恩典,以宽恕那些在危难关头舍弃主耶稣逃走、事后惴惴不安的门徒的罪过。教宗解释道:「《圣咏》说:我们的罪恶常在眼前(参阅:五十一5)。我们无法凭一己之力消除罪恶。唯有天主能消除罪恶,唯有祂能以慈悲引领我们走出最悲惨的不幸。我们跟那些门徒一样,需要受到宽恕,由衷说出:『上主,求祢宽恕!』让我们敞开心扉来接受宽恕。在圣神内的宽恕是个内心复活的逾越之恩。让我们祈求恩宠,好能接纳这份逾越之恩,拥抱宽恕的圣事,并且明白告解圣事的核心不是带著罪过的我们,而是心怀慈悲的天主。」
告解圣事的用意在于扶起失足犯错的人。我们人人都需要这点,如同孩子跌倒后需要父亲扶他一把那样,「天父也随时乐于伸手扶我们重新站起来,帮助我们前行」。
「这只安全又可靠的手便是告解圣事。它是扶我们重新站起来的圣事,不让我们跌倒后在坚硬的地上哭泣。那是复活的圣事,是纯然的慈悲。听告解的人必须让人感受到慈悲的甜美。这是所有听告解的人的道路:让人感受到耶稣宽恕一切的慈悲的甜美。天主宽恕一切。」
在平安与宽恕之后,耶稣赐下以「慈悲」来医治的「伤痕」。正如多默「触摸到那些天主爱我们到底的伤痕」一样,这些伤痕是「天主与我们之间的渠道,为我们的不幸倾注慈悲」,我们借由这些伤痕进入「祂的温柔」,对祂的慈悲不再心存怀疑,却发现祂已「温柔接纳了我们的每个软弱」。这就是在每一台弥撒中发生的事:在感恩祭中,「耶稣为我们献出祂带著伤痕、死而复活的圣体;我们触碰祂,祂也触碰我们的生命」。
教宗表示:「基督徒的旅程由此展开。相反地,我们要是奠基于自身的能力、我们架构和计划的效率,我们就会走不远。唯有接受天主的爱,我们才能为世界带来一点新意。」
领受慈悲的门徒变得慈悲为怀。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财产属于自己,却将一切归为公用」。教宗表明,「这不是共产主义,而是纯粹的基督信仰。我们若是想想,这些门徒不久前才为了赏报和荣誉,为了他们当中谁是最大的而起过争执,这就更加令人感到惊讶」。
在他人身上看到改变自己生命的同一慈悲、发现拥有同样的「使命、宽恕和耶稣圣体」后,便会自然而然地分享尘世的财富。触碰了上主的伤痕,他们「就不会害怕照护有需要者的伤口」,因为他们在其中看见了耶稣,因为耶稣临在于那里,临在于有需要的人的伤口中。
弥撒结束后,教宗继续在圣神堂内带领信众诵念《天皇后喜乐经》,并问候在场众人,包括医护人员、医院修女会修女,以及意大利民防单位的志工。教宗赞许他们将慈悲化为具体现实、化为对困难群体的关怀、服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