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26日20:48,我终于静下心来,坐在电脑前敲下了这些文字。“为什么选择考U这条路?”“为什么坚持下去?”这些无法回避的灵*发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后随着境遇变化每一次的思考又会有新的变化。对于三年前的我而言,大学之前和大学初期见到了很多光芒万丈的人,当时内心也暗暗想成为有光之人。大二之后慢慢了解了临床医生的培养体制,发现与我期待的很不一样。我私以为,在精力旺盛、牵绊较少的青年时光是学习精进、打开格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尽可能多做一些自己内心真正认可、让自己迅速成长的事,符合当下“yolo”的理念。刚好在那个时期知道了赴美行医这条路,于是就打算试一试。以下是我真实的纯个人经历的流水账,整个备考过程是严格按路标系统进行的,供大家参考:
第零阶段
大三下春学期结束→大四结束后休学约13个月
完成的事:
医院见习
Robbins两遍
ZJU讨论组
Checkpoint:Kaplandiagnostictest63%
其实大二的时候犹豫过一段时间,想一个人跑去上海周末班上课,但与妈妈商量后认为出行时间太晚了一个人不安全而暂时作罢。大三下的春学期4月份考试周结束,临床前的课程就告一个段落。记得特别清楚的细节是,考试周结束后我坐在西区的走廊上做了Robbins的第一道题,自此开始了被Robbins打击到怀疑人生的第零阶段。当时ZJU的时间安排特别窒息,夏学期和暑假直接连起来上课,每天早八晚五8节课把内外妇儿的理论部分填鸭式上完。医院见习。见习前我配合上课进度晚上做题,进医院见习后把纸质版的Robbins按章节撕开,夹在病历夹里偷偷做,回学校后的晚上再学几个小时。每周六早上5点赶最早的高铁去上海上课,一开始是一个人,后来慢慢认识了班上杭州的几位医生前辈,就开始一起早5晚7的赶车生涯qwq刚开始的学习习惯是:计时做5道题,然后对答案的过程中,把题干+选项+答案+鉴别选项中不熟悉的内容全部查一遍,参考书目是RobbinsBasicPathology,GoljianRapidReview,Pathoma视频等。一般每天只能做5~10题。见习刚开始,上一届准备考u的学长把我拉进群,慢慢开始组织zju讨论组的专题讨论。一开始听学长学姐们讲课的时候,我全程“星星眼”,时刻感叹“好厉害呀”,大家信手拈来的每一句,对我来说都是新知识(哭。同时也认识了同届唯一一个考U的小伙伴lxt,医院里遇到刚考完step1不久的tw学长。由于跟tw学长的时间节点很像,请教了很多以后,自己希望按照他的节点继续走下去。见习结束后,有前辈的相同经历+同届小伙伴的陪伴+希望争取elective的机会,决定办了一年休学,打算在休学的1年时间里面考完(哪里知道后来的变故那么多…)做完第1遍Robbins的正确率大约是50%~60%,有点不敢做diagnostictest,于是开始了二刷,当时的感受是二刷收获很大(但并不推荐,因为Robbins耗时太长),挑了一天做了checkpoint是63%,算是低分飘过。
第一阶段
.7-.4约10个月
完成的事:
Kaplantimedmixedoverall72%
ZJU讨论组专题讨论+约0.5遍FA
加入SHUG,参加了2次线下讨论
完成报名事项
Checkpoint:KaplanSim%
开了kaplan之后,由于奇怪的完美主义,想把每一题的边边角角都弄得清清楚楚,还想同时记住,甚至比第零阶段更“严重”的症状是遇到全新的知识点时,会放大自己的“无知”,一定要把参考书对应的部分看一遍qwq。同时买了版的纸质FA,做题时翻阅,基本做到对大部分内容熟悉。整体做题速度不快。当时浙大考U的小伙伴们在同一个自习室里自习,每周专题讨论,后期挤在教超的休息区里一字一句过了第1遍FA(未过完)。同时加入了Shug,去了两次线下专题讨论。那时讨论组里进度快的小伙伴讲课时,我依旧“星星眼”,每一次讨论后为了弄清楚讨论中不明白的内容,会花很多时间查资料熟悉,现在回过头来其实没有必要。很多知识点自己慢慢做题也会遇到,而当修炼到8级的自己,遇到8级的知识点,理解弄懂的速度远远快于2级的自己硬啃8级的知识点qwq这个阶段中途开始发生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包括之后的一些阶段都有波及:长达半年全家都以为妈妈得了重病(后来才发现是虚惊一场)、外婆突然去世、国内外疫情爆发,国际局势不明朗,USMLE各种改革。家庭和未来的巨大动荡让我在这期间承受了极度恐惧、不安和焦虑。这些不寻常的创伤性事件,虽然过程非常黑暗艰难悲观,内心煎熬中不断挣扎、不断修炼,终于疫情趋于稳定,身边的一切都慢慢好转。每天规律冥想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