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肝病”,对其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而脂联素是目前发现的与血脂水平呈负相关的脂肪代谢因子,参与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在NAFLD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来自香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系、药理及药剂系的徐爱民教授,曾于年报道了脂联素对肝脏的保护作用。那么近年是否有新的发现?“第三届中国国际肝病论坛”召开期间,徐教授介绍了“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是友是敌”,并于会后就相关问题接受了《国际肝病》的专访。
NASH患者的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
徐教授团队于年报道了脂联素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在这之前的十几年,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都证实,脂联素水平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中明显下降。也就是说,从单纯的脂肪肝到NASH发展的过程中,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而且其下降的程度与发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在某种角度上,脂联素水平的下降可能部分导致了NASH的发生和发展。
脂联素应用于患者管理的时机尚未成熟
徐教授认为,在日常实践中对NAFLD患者的管理是否有必要检测脂联素水平,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虽然在NASH患者中脂联素的水平明显下降,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但是脂联素并不是一个特异性的、只针对NASH的生物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过程中脂联素都有可能下降。
另一方面,目前对于脂联素水平的检测方法还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化程度,因此尚不能通过脂联素水平的检测来进行患者的管理。
但是徐教授认为:“将来测量脂联素水平对NASH的管理还是有好处的,其应用的前提是要结合其他一些生物标记物共同使用,同时要将检测方法更加标准化。”
NASH治疗尚无特效药,治疗仍以调节生活方式为主
临床上已证实PPARγ等多种药物对NASH有保护作用,这些药物都可以升高脂联素水平。但是这些药物的作用可能是多靶点的,其除了升高脂联素之外,还有其他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认为这些药物对脂肪肝的保护作用部分是通过上调脂联素而引起的。同时,也有一些公司正在研发专门针对脂联素受体的激动剂,现在已有药物正在进行早期的Ⅱ期临床试验,希望将来能应用到NASH的治疗中。
最近,在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有文章认为运动等体育锻炼对降低NASH的发生发展有帮助。徐教授强调:“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异性的可以治疗NASH的药物,最好的方法仍然是生活方式和饮食的干涉。”
相关阅读
[CIHS访谈]陈国凤教授: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和治疗
[CIHS视点]廖家杰教授:DA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程有望被缩短!
[CIHS访谈]廖家杰教授谈我国肝病治疗障碍和发展前景
第三届中国国际肝病论坛在京举行
“第三届中国国际肝病论坛”召开在即
费用将大大降低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肝病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肝病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