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汉古经方订阅号”→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放血疗法是在人体的表面的一定部位和穴位,用特制的器械,将浅部脉道(静脉)切开或穿破,放出病血(恶血),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称为放血疗法。
本疗法在蒙医外治法范围内属于峻疗之一种疗法,它对各种由血引起的病症,均有良好的疗效。
它以蒙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放出恶血,开启与畅通脉胳,促气血运行,清血热,调体素,以提高抗病祛邪之能力。
放血疗法,并不是仅仅放出血了事,而有严格的原则和方法,并对术前所作的准备、穴位的选定、具体操作、可能发生的问题等,都有系统详尽的规定。
可以说,本疗法是独具特点的较为完整的疗法。
本疗法不但能治病,且对某些病还能起预防作用。
如某些病由于没有及时放血,其余邪或恶血会引起痈疽、痞块等严重病症,或转移至任一脏腑或脉道引起化脓,侵蚀该部位。
如能及时有效的放血则完全可以制止以上病症的发生。
放血疗法之具体作用是排出脉道之病邪和恶血、镇痛、止痛、消肿、根除脓液和*水,治疮疡,促生肌,减肥,并使瘦弱者健壮,特别是对排出恶血和*邪有奇效。
放血疗法之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多适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如伤热扩散、骚热、疫热、痈疽、疖肿、疮疡、痛风、索日亚(包括结核)、丹*、*水病、麻风等热症。巴达干与赫依引起的疾病虽系寒症,但若与血和希拉合并时,亦可采用放血疗法。
禁忌症:凡属正精耗竭,体质虚弱,孕妇、产后、浮肿、大痨痼疾、胃火衰败等寒性疾病。
总之,由巴达干、赫依引起的疾病。
儿童和老年人,用泻下法、催吐法、鼻药及灌肠法施治之后,亦禁用放血疗法。
还有,易于出血者和低血压者,不能施以放血疗法。
此外,对血、希拉热邪引起的疾病,虽然大多可以用放血疗法施治,但如下七种热性病,其临床表现虽为热象,但亦不可过早地采用本疗法。
1.如对未成熟之热性病,过早放血则易使其混浊而紊乱;
2.对疫热过早放血则易使热邪内陷脏器;
3.对骚热在病血与正血尚未分离之前放血则易使正血过失,导致赫依增盛,煽散热邪,病血滞留于体内,余热未尽而易于反复;
4.对空虚热采用放血疗法则促使赫依窜行而引起疼痛或刺痛;
5.对粘热施以放血疗法则易使滞留于体内的病血散布于命脉;
6.对*热症施行放血则易使热邪扩散于全身或滞留于体内不除;
7.对体弱病人使用放血疗法则有危及生命之虞。
放血时机
根据疾病的变化、发展以及病势,选定最适宜的放血时机,对保证疗效,颇为重要。
为此,按病程可分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施治。
早期:即发病初期宜于放血者,如体腔出血侵及脏腑,流血过多而不止者,以及扩散热、骚热、食物中*等,起病急骤,不循常规发展成熟,应掌握时机,在发病初期及时放血施治。
中期:疾病中期,无刺痛,恶寒现象,身体沉重麻木时,可放血施治。
或正血与病血已充分分离,血液无混杂现象时,宜于放血。
后期:凡血和希拉热邪或病血散布于脉道时,易于转化为其它疾病。
因此,应用不当之饮食引发其余热,尔后放血施治。
放血器械
放血器械,即放血用的特制的小刀。
关于其形状、大小等,在《四部医典·后续本》云:用优质的钢铁,由精工巧匠经多次锤炼制成管瓴针及弯状新月状、剃刀状、斧刃状等锐利刀具,长约六横指,其锐利程度能削断毛发为最佳。
不过这些刀具,由于时代和条件所限,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的今天,无论在质量、精制程度以及实用价值等方面,已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应深入研究加以改进。
放血法:
放血过程分术前准备和正式放血两个步骤。
一、术前推备:
术前准备,又分远行与近行两个阶段。
1.远行:在放血施治前,如热病尚未成熟时,先给予汤药,促其成熟后放血;分离正血与病血,然后再放血施治。
正血与病血的分离,通用方为三籽汤;促使赫依热成熟之方为苦参汤;巴达干与血之分解药为青木香汤或苦参汤;寒热交杂症与聚合症的分解药为桅子汤;血与希拉之分解药为木通汤与苦参汤;引导病血出脉者宜用荜拔单叶汤;促使迅速成熟者,则以苦参汤为佳。
分解成熟的时间:最好是在五天前,其次是在三天前,至少在前一天服药。
若不用汤药分离,而迳行放血时,会导致正血流失而病血不出,且将生赫依,造成余热不除而遗病为患。
根据有的老蒙因临床经验,在服用病血分离汤药时,加土茯苓煎煮温服7-21天为好;若久病之人则宜服百日。
2.进行放血前,令患者晒太阳或烤火取暖,或行走10分钟以上,以加速血行和脉道扩张。
准备好放血器械,如刀、镊子、缚带、熏药、消*药、止血药、消*药棉等所需物品。
宜在寂静、干净、温暖而光线充足的房间内操作。
消*:刀与镊子等金属器械,进行煮沸消*或用75%酒精棉轻拭。
术者的手,先把指甲修好,在温水里用肥皂洗净后再用75%的酒精棉轻擦,如手上有伤口或皮肤病者不能操作。
放血部位的消*:如有条件,放血前病者应洗热水澡,确定放血之脉道或穴位后,先把局部碘酒棉消*,然后用酒精轻拭。
二、正式放血:
放血前之步骤:包括部位选穴、放血前之结扎,即鼓脉、操作法、观察血色、放血量及辅助治疗等内容。
1.从放血的穴位或脉向心三横指处结扎,结扎之缚带粗细要适宜。
如在两小尖脉放血时,从放血的脉至另一侧腋下结扎;在头部血脉放血时,注意不至妨碍呼吸,在颈项处结扎;在舌脉放血时,用消*之纱布缠裹竹夹板或木夹板夹住舌体上卷,使血管暴露。
其它血脉之结扎法,详见各该段。
此外,在任何部位放血时,须注意不使皮肤招皱,使脉管充分暴露。当拉扯绳子两端缠裹时,用力要均匀,松紧度要相等。
如结扎结不善,则下刀难中,若皮肤招皱,血管曲折,则血不能出。
血管鼓张后,用手指揉擦,使肌肉作麻。
2.操作:首先用手指将血管按压固定,稍微向下用力按捺,使脉管不易移动。进刀之部位,一般在结扎处的三横指以下。进刀的方法是:
纵划法:刀刃沿血管之纵轴,在正中划破的手法。本法适用于额脉、踩脉等肌肉薄处的大血管。
横断法:连皮肤、血管一起横向刺切,适用于肌肉较厚部位的微细血管。
斜切法:由血管之纵轴稍为偏斜进刀,本法适用于中等及较小血管之放血。
侧刺法:由血管之侧旁刺切的手法,适用于舌脉及阴茎脉之放血。
放血疗法以泄出血气为宜。
因此,切口宜稍大,过小则容易发生肿胀,血气出不来,最好脉管与皮肤切口要对称。
3.部位选穴:
据《四部医典·论述本》所载,宜于放血的脉管计七十七处,而在《四部医典·秘诀本》则九十处,在《蓝琉璃》中,所载穴位更多。
头部及颈部放血部位有二十一处:金柱脉一处、银柱脉一处、枕骨脉二处、囱门脉一处、小尖脉二处、喉脉一处、舌脉二处、面颊动脉二处、眼脉二处、鼻尖脉一处、耳脉二处、颞脉二处、齿脉二处。
上肢放血部位有三十四处:肩脉二处、脏腑总脉二处、冈扎脉二处、六首脉二处、肝脉二处、希拉沙林脉二处、巴达干沙林脉二处、肺心合脉二处、肝胆合脉二处、腕脉二处、细小脉二处、无名指背脉二处、六合脉二处、指缝间脉八处等。
下肢放血部位有十八处:足大脉二处、国脉二处、脾脉二处、肾脉二处、踩脉二处、胫脉二处、镫脉二处、腓肌脉二处、小肠脉二处等。
躯干放血部位有四处:胃角脉二处、男阴边脉二处等。
此外,另加耳前后四树脉,肺肝合脉二处、*水沙林脉二处、胆细脉四处及短尾脉一处,合前总共九十脉。
4.部分主要放血脉及其作用:
耳脉:
位于耳上一横指处,放血时结扎法与以上同。
功效:主治血、希拉引起的耳根部肿胀,中耳炎耳内流脓血及一切耳疾、偏头痛及枕部、前额部疼痛等。
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动脉和骨膜。
在本穴位周围,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外,还分布着三叉神经第三分枝。枕部神经及额浅动脉等。
耳前、后脉
此脉亦称四树脉,在耳前距耳孔一寸者为内树,耳后一寸者为外树,内外树的四条脉直行而上。
放血是在颈项结扎,方法与以上同。
功效:主治耳内流脓血、偏头痛、后脑及前额疼痛等症。据临床观察,由恶血热邪引起的诸耳病,均可在此脉放血,并对急慢性中耳炎亦有良效。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动脉和骨膜。
舌脉:
位于舌下两条脉之各中部,放血时,用消*纱布裹竹夹板夹住舌体上卷,使血脉暴露,宜用侧刺法施治。
功效:主治口干舌燥,口齿塞涩、剧渴、舌体向根部回缩、心热症等。
注意进刀过深和伤口过大而流血不止,必须轻刺,微量放血,止血时用热水或热茶漱口,而禁用凉水。
齿脉:
位于从下颌骨后角主脊前上方一寸处,放血时用细绳在颈项缠绕后从背部拉紧结扎,但以不妨碍呼吸为度。用纵切法施治。
功效:主治由于恶血热及希拉热引起的牙痛、牙龈肿痛、腮痛等。
喉脉:
位于从嗓窝正中直上一寸处,系在喉结、气管前行走之脉,放血时用细绳在颈项缠绕后从背部拉紧结扎,用复切法施治。
功效:主治喘咳、由心热引起的癫狂、呼吸不畅、音哑等。
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气管。
颈脉(小尖脉)
即颈外静脉,位于锁骨上窝正中直上四横指处。放血时,用细绳从放血的脉至另一侧腋窝下结扎。
功效:主治脑虫病、血邪扩散于胸部而损伤肺腑、疮疡、痈疽、血热侵及牙齿等。
此脉为颈部粗大脉,进刀时注意避免伤及颈动脉。
如《四部医典·秘诀本》云:"喉部左右两侧的上方有心脉、酣睡脉与如端脉两条脉道,只要在此脉一击,会应声倒地,如果断裂,便会立刻死亡。
由此向后再量半指,有心脉与黑尖脉二脉,如果没有断裂,尚有医治的机会。
由此再向后量半指,有与肺和心相伴的大小血脉,如果断裂则立即死亡。"
因而,在此脉放血时应特别注意不出差错。
唇脉:
位于下唇内侧之两条脉,放血时用消*纱布裹竹夹夹住下唇外翻,用象牙穿针或银针穿刺该脉。
功效:主治巴达干病降于口唇、口唇肿胀灼痛、脾血症、口唇病等。
臂脉
位于肩关节下方四横指处,肱骨之前上端,即羊尾肌缝略下之处,系循行于该处之肺脉。放血时,用细绳缠绕肩关节在腋窝下结扎。按纵切法操作。
功效:主治胸痛、肺热、头痛及牙痛等病。进刀时注意避免过度。
六头脉
位于自臂脉向下循行的脉管正中处。放血时,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按纵切法操作。
功效:主治肺热、胸闷、气短、血刺痛等症。注意避免损伤动脉及筋腰等要害部位。
冈扎脉
亦称露顶脉,位于沿前臂和上臂的挠侧上行之脉,穴位在距肘窝四横指处。放血时,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
功效:主治音哑、肺痨咳嗽、肺热、胸闷、气短、血刺痛等症。
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筋腱。
脏腑总脉
亦称诺嘎脉。位于自肘窝内侧略斜向上外行之脉。
放血时,令患者侧卧或坐于靠背椅上,在距肘窝向上三横指处,即在上臂中部用细绳结扎,按纵切法操作,或可用三棱穿针穿刺。
功效:主治肺、心、膈、胸前后疼痛及一切脏腑之病,特别是胃、肝、大肠、小肠病和心血管、胸闷、气短、疫热侵于心、食欲不振等病症。
本脉在肘窝与叫利嘎之动脉并行,所以,进刀时小心损伤该动脉。
在《蓝琉璃》之放血疗法章里有:中身之大部疾病,宜在脏腑总脉和如通脉放血;特别是心热症,宜在脏腑总脉及舌脉、喉脉放血。的记载。
根据临床观察,对粘性转筋病(即霍乱)之上吐下泻,胃肠热性癌症、伤食以及心脏血刺痛等症,脏腑总脉放血,奏效迅速。
另外,对某些高血压病、心绞病、和食物中*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身体过于衰弱者,不能在此脉放血。在此放血点周围有肱动脉、腕内侧皮肤神经纤维、肱二头肌肌腱等,放血时须加小心操作。
肝脉
亦称如通脉,位于肘弯部之内侧弯向手背拇指方向斜行,而后折向小指方向,放血部位则取肘窝横纹下四横指之处,系血症主要放血之脉。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靠背椅上,在距肘关节稍上处结扎,令肘关节弯曲90度,手向上紧握拳,或在脖颈上横放一米长的木棒,令两手紧握其两端后操作。
按纵切法进行,或可用三棱穿刺针穿刺。
功效:主治肝、脾、膈区刺痛、肝巴达干包如病、热性痞、不时谵妄、血或中*引起的肝肿大、肝血溢于胃、肠刺痛、肝病所致的眼睑赤烂、胸胁疼痛等血或希拉性胸腹部诸症。
在《四部医典·秘诀本》肝病治法章云:
肝脏肿大症服用牛*余甘子汤、金丹甘露方催泻,肝脉针刺放血施治。
又云:"肝脏失水,服用三角马兜铃汤,在肝脉、颈脉、肝胆汇合脉穴针刺放血;肝血溢于肺时,汤药泻之,在肺脉、肝脉针刺放血,用凉性药物施治;肝血溢于胃时,在肝脉与肝胆汇合脉针刺放血。
根据临床观察,对肝脏话热症,在肝脉放血,均有良效。
值得一提的是,对乙型肝炎、传染性肝炎及*疽性肝炎,及时给以补养调理并在肝脉放血,则可得较好疗效。
如配合服用三味或四味姜*丸(亦称云瓦四味丸,由姜*,巴豆(制)各15g、雄*(制)5g、斑螫(制)10g配合组成,共研细末后加蝗虫头(研细)10g,用面粉水调为丸。
功能为解*,杀粘,)脉泻、攻泻则效果更佳。
放血时注意避免损伤筋腱。
胆脉沙林
位于肘窝横纹尺侧下,距肝脉略外处。放血时,在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
功效:主治目*、体沉重、不思饮食等。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筋健及脉管。
巴达干脉:
位于从肘窝尺侧出发之脉分为二支,于手腕下的正中向尺侧循行,向内的尖端为*水脉,向外的一支即是此脉。放血时在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附近的筋腱和骨膜。
功效:主治口中泛甜,体倦,纳呆,胃腹部疼痛,唾液呈*色,手麻木等症。
*水脉:此脉与巴达干脉对峙,距其六横指处。
放血时在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
主治体倦嗜眠,巴达干血降于胃,*水引起的皮肤瘙痒,热邪所致的肿胀等症。
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附近筋暖和脉管。
心肺合脉
位于诺嘎与六头脉二脉汇合处向下六横指处。
《蓝琉璃》记载,此脉为:六头脉与诺嘎脉之汇合脉。
放血时在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注意误伤附近之血脉及筋腱。
功效:主治心、肺血症。
肝胆合脉:
亦和巴达干、希拉合脉。位于心肺合脉放血点向下三横指处。放血时令患者端坐,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
功效:主治由血与希拉引起的诸病症。
《四部医典·秘诀本》肝病治法章云:肝下白色横膈膜病,在肝胆聚合脉针刺放血。
六合脉:
位于在肝脉的腕外侧,向手背食指方向循行的脉,即在手腕中部向上四横指处。
放血时在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
功效:主治胃及肝之血症,肝及胸部胀痛,特别是对胸刺痛及陈旧性恶血性诸症有良效。
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附近之脉管和筋腱等。
肺肝合脉
位于肝脉下三横指之处,系肺肝聚合之脉。
放血时在放血点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
功效:主治胸及胃、肝、膈区酸痛,腋下刺痛等症。
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附近之脉管及筋腱等。
腕脉:位于距拇指与食指间陷窝处中心向上一寸处,此系沿桡骨崎向拇指循行之脉。
放血时,在前臂中端结扎,用平刃刀纵划法操作。
主治胸刺痛,咯脓血痰,音哑,气短,子肺热等症。
无名指背后脉
位于无名指根部关节向上一寸处。
此脉系与胃、脾、肾等脏腑相通的主脉。
在《蓝琉璃》中记载:因为此脉为胃脾之聚合之脉,所以胃脾病宜在左手无名指背侧脉针刺放血。
放血时在腕关节稍上处结扎,用中等平刃刀纵划法操作。
功效:主治胃、脾、肾病,因热而腹胀,胃热,肠刺痛,泻带血便,肩部刺痛,手臂不能抬举,无名指、小指麻木等症。
《四部医典,秘诀本》脾病治法章云:"热性脾病,药用丁香、草果、小豆蔻、藏红花、藏藏陈、波梭瓜、木藤蓼、白糖制成散剂令服。
又一方,草果、藏红花、诃子、白糖制剂令服。在左手无名指背侧脉放血。
胆细脉:
位于肝脉内侧向下八横指处。放血时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
功效:主治目*,身重身倦,食欲减退等症。进刀时注意误伤血脉及筋腱。
肺大肠脉:
位于右手食指与中指间的招纹向上一寸处,此脉为肺大肠之聚合脉。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在腕关节稍向上处结扎,用纵划法操作。
功效:主治肺与大肠之热性疾病。
进刀时注意误伤血脉及筋腰。
肝胆脉
位于右手中指与无名指间的榴纹向上量一寸处,此脉系与肝胆聚合之脉。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在腕关节稍向上处结扎,用纵划法操作。
功效:主治眼疾及肝胆血、希拉热症等。进刀时注意误伤血脉及筋腱。
右肾膀胱脉
位于右手无名指与小指间的榴纹向上量一寸处,此脉系右肾及膀胱之聚合之脉。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在腕关节稍向上处结扎,用纵划法操作。
功效:主治有肾及膀胱之热性诸症。
进刀时注意误伤血脉及筋腱。
心小肠脉:
位于左手食指与中指间之榴纹向上一寸处,此脉系心与小肠之聚合脉。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在腕关节稍向上处结扎,用纵划法操作。
功效:主治心与小肠诸病。进刀时注意误伤血脉及筋腱。
脾胃脉
位于左手中指与无名指间之褶纹向上一寸处,此脉系脾胃聚合脉。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在腕关节稍向上处结扎,用纵划法操作。
功效:主治脾胃由血、希拉所致的疾病。
进刀时注意误伤血脉及筋腱。
左肾精府脉
位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间之褶纹向上三横指处,此脉系左肾与精府之聚合脉。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在腕关节稍向上处结扎,用纵划法操作。
功效:主治左肾与精府之诸热症。
进刀时注意误伤血脉及筋腱。
腿大脉:
位于由膝关节内侧向上四横指处,此脉为循走于大腿内侧之大脉要害。
放血时,令患者站立,在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用纵划法操作,或可用三棱穿针穿刺放血。
功效:主治大肠震伤,睾丸肿大,下身沉重、子宫病等。
根据某些蒙医之经验,对妇女经血过多,在此脉放血有良效。
注意进刀过度而损伤血管及筋腱。
国脉:
位于从腘窝中心向下四横指腓肠肌正中。
有的人在腘窝中心放血。放血时,距膝关节向上四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
功效:主治沿后背强直酸痛,脖颈后仰,腰髋酸痛,月经淋漓等症。
从临床实践看,对由于血、希拉亢盛而突然呕吐或下泻以及伤食等症,在此脉放血则奏效很快。
放血时,因动脉要害在此处,进刀时要格外注意;
同时也应注意避免损伤胞窝动脉、颈部神经纤维以及筋腱等。
脾脉:
位于膝关节内侧下四横指处。放血时,在膝关节稍下处结扎,用纵划法操作。
功效:主治脾损伤,疮疡、胆病、*水病、浮肿等病。
在《四部医典·秘诀本》脾病治法章云:"热性脾病,令服有关药剂的同时,在脾脉针刺放血施治。"
又云:"脾脏血胀,令服有关药物的同时,在肘前骨凹陷穴与脾脉针刺放血施治。"
进刀时注意误伤血管及筋腱。
肾脉
亦称胫尾穴,位于从足踵向上量一横指处。
放血时,视病情令患者站立在木板上,用纵划法操作或针刺。
如若血脉没有显露时,可用拔罐穿刺法施治。
功效:主治肾病扩散,伤及腰部,两腿拖曳,行动不便,小腿肌肉撕裂般胀痛,髋关节疼痛,肾结核,子宫出血等病。
进刀时注意误伤肌。
《蓝琉璃》云:"骨热症,在胚尾穴针刺放血施治。"
《四部医典·秘诀本》肾病治法章云:"肾热、药用白刀豆、藏红花、小蘖皮、蝎子、白糖制剂内服;在肠尾与踝脉针刺放血。"
根据有些蒙医的临床经验,由于外力作用于宫受震伤而流血时,在肾脉放血则奏效甚速。
腓肠肌脉
位于腓肠肌内侧肾脉之直上一寸处。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靠背椅上,两脚用力踩木板,用细绳在排肠肌上端缠绕从背部拉紧结扎,用三棱穿针穿刺或手法自选。
功效:主治子宫损伤。
进刀时注意误伤血脉及筋腱。
胫脉:
位于脚背关节窝中心直向上量五横指处胫骨崎侧的筋间,此脉系脾脉向下循行之延续。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靠背椅上,两脚用力踩木板,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用细绳缠绕从背后拉紧结扎,用平刃刀弹切或用三棱穿针穿刺放血。
功效:主治足心及足背肿胀、灼热或胀痛等降于足部的*水病。
进刀时注意伤及位于此脉之下的叫"金梁--色热吉挂"的动脉。
《四部医典·秘诀本》痈疽疮疖治法章云:"脉痈疽,药用三果(籽)汤内服,多次针刺放血施治。"
根据某些著名蒙因临床经验,对胫部痈疽,用热针(用两根或三根针,由边缘向中心穿刺,针尖相碰)穿刺保持40-50日,使脓汁*水流尽留痕痊愈后(瘢痕部呈紫色)胫部仍胀痛时,在胫脉针刺放血可根治。
踝脉:
位于由内踝中心向前上方量一寸处。放血时,令患者端坐靠背椅,两脚有力踩木板,用细绳在腓肠肌中端缠绕从背后拉紧结扎,多用斧状刀具纵划法操作,亦可用弹簧穿针穿刺。
功效:主治下身外伤引起崩漏、胃、小肠、大肠绞痛、大小便闭塞等病。
在《蒙医药选编》中有:"肾热症,令服十味诃子肾热散,在胫尾脉及踝脉放血。"
的记载。
对胎盘滞留、粘性上吐下泻等病,在此脉放血亦有良效。
进刀时注意损伤筋腿及骨膜等。
外躁脉之放血点,由外踝中心向上量四横指处,主治局部灼热胀痛或酸痛。
镫脉:
亦称足拇趾脉。位于由足背关节窝中心向上量一寸处,或在拇趾根部凸出骨之上侧。
放血时,在腓肠肌中端用细绳缠绕从背后拉紧结扎,用斧状刀具纵划法操作。
功效:主治足心足背灼热肿胀、胀痛、足趾问糜烂痞痒等*水病。
进刀时特别注意误伤动脉和筋腱、骨膜等。
小肠脉
位于由足中趾尖至跟骨后端间的正中点,即由足底线向上一横指足背内侧。
放血时,在踝关节以上结扎,用纵划法操作。
功效:主治小肠出血,头部疾病降于心脏,长期不愈的心脏病等。
胃角脉:
位于上腹部。
(相当于脊椎第十关节处从痞穴正中向左右各量四横指处。
放血时,用细绳在第十二对肋骨线缠绕从背后拉紧结扎,手法自选。
功效:主治胃热诸症。
阴部脉
男性放血点位于阴茎中部两侧之血脉;女性放血点位于大阴唇内侧,小阴唇中部。
放血时,用细绳在髂前上棘线缠绕拉紧结扎,女性阴脉则用消*纱布裹住竹片夹或木片夹夹住大阴唇外翻后用侧刺法操作,或可用复切法放血。
功效:主治肾热病。根据富有经验的老蒙医谈,由血、希拉引起的男阴或女阴肿胀,在此穴放血均有良效。进刀不宜过度,不要直刺和深刺,手要轻,必须用侧刺法和复切法操作。
尾骨尖脉
位于尾骨尖部之黑脉即是。
放血时,令患者俯卧用双膝支住臀部抬高,用细绳在髂前上棘线缠绕从前面拉紧结扎。
先用银针穿刺,次用火罐拔之,或可用三棱穿针穿刺。
功效:主治下身一切疾病。
根据老蒙医临床经验,对外伤造成的下肢瘫痪,在此脉穿刺拔罐,可奏良效。
观察血色
观察血色:放出血液,首先要审辩正血与病血。
放出的血液出现紫黑色之花纹者,是正血与病血尚未分离之象,须立即止血饮汤药分离后再行放血。
如血质稀薄,色*,气味浓,有白色泡沫,上结粘液、脓汁样物者为病血。
凡血色黑而粗糙,现红*色泡沫者为赫依血;
血色*而稀,有浓味者为希拉血;血色淡红,稠而柔滑者为巴达干血;若色如朱砂样鲜红者为正血。
放血量
放血量:在病血放尽而正血出现时,即刻停止放血。
但为制止五脏的疼痛,血症的刺痛,以及使逆溢之血纳入脉道等三种情况下,虽是正血,亦可使其流出一些。
若体质虚弱,及合并赫依之患者,虽为病血,也应截断流血。
如扩散热、骚热、关节肿胀等,多由病血或热性*水病引起,故应大量放血,以杀病势。
如不属于上列症状,应多次少量放血;如血的泡沫上覆有红色血皮者,应立即停止放血。
体质虚弱,放出之血如水似脓者,应适当控制其出血量,若视此为脓水而大量放出,则更使正精亏损而诱发难以治愈的水肿病。
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包括血不出、无病血、出血不止、伤口肿胀、昏厥、诱发赫依性病等六种情况。
(1)血不出:原因是身受寒冷、器械不利、饮食过饱、恐惧紧张、切口过小、皮肤与血管伤口错位、结扎后立即放血、或放血后立即解开结扎等,都是血不外流的原因。
(2)无病血:主要由于热邪炽盛而伏于脉道,以致阻障血路所致。
可另换血管放血,或服药将血引至皮肤。药用木通、野菊花、苦参、当药、查干榜嘎、拳参、巴沙嘎等分,共研细末,煎汤凉服。
并在腹部温罨及发汗等。
(3)出血不止:流血不止时,可在放血部位用凉水喷之,或压迫包扎伤口。
(4)伤口肿胀:主要由于伤口过小,或刺伤骨膜、筋腱等所致。
先予轻轻按摩后热敷,或用血竭、松脂、胆石、滑石、红花、苦参等分,共研细末,酒调敷贴。
(5)昏厥:如放血发生昏原者,多由过度恐惧紧张,赫依作祟,出血过多等所致。
应立即止血,宜用沉香或檀香三味方燃烟熏治,饮糖水,赫依穴热敷。
用上法无效者,急用牛等动物热鲜血灌服。
(6)放血诱发赫依性病:多见于赫依型体质者,身体衰弱者和陈热病患者。
治宜在赫依穴处涂擦*油,进行按摩,令口含红糖,另服红糖酒、骨汤,以压抑赫依势头。
放血完毕后,把扎结绳缓缓解开,伤口涂紫药水,敷以消*纱布,予以包扎。
做好伤口保护。
为了免致恶血发生,术后避免激烈活动,并禁酒、浓茶二十一天。
放血的弊病:
放血的弊病:放血施治,必须认真细致,如放血不当,其弊有四:
(1)不及:因出血量太少,以致病血不出,余邪遗留,导致肝脏痞块、包如病、麻风、疖痈、索日亚等疾病,或病邪侵及胸部和四肢关节引起*水病或脓疡。
(2)太过:放血量过大则耗伤正精,诱发赫依,胃火衰败,容易转化成寒性痞、浮肿、水臌等疾病。
(3)逆行:指对非放血疗法的适应症而用放血疗法施治者,或饮食起居方面逆乱不当者。
(4)过失:为手术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事故,如施术粗暴,刺破肌肉,损伤筋腱,或切断动脉,以及中伤要害,危及患者生命,需加注意。
放血的优点:此法如应用得当,疗效显著,如能驱逐脉病,下泻病血,止痛、消肿、去腐生新,根治脓液及*水,使疮色化浊转鲜,即使少许的病气亦能肃清。
并有过胖者减肥,消瘦者肥胖,驱病邪外达的各种优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