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21日是第26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抗癌路上你我同心”。为推进落实防癌科普宣传,人民网科普中国特别推出全国肿瘤防治周系列报道,今天带大家了解的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的癌症——肝癌。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我国肝癌的发病率为25.7/10万,居于全球之首,每年新发和死亡患者约占全球总数的一半。并且至今发病率仍没有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肝癌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发病率,其实并非肝病真的来势汹汹,而是病发初期常常被我们忽视,最终酿成恶果。从医学角度来说,很多肝病初期都具有症状不明显的特点,所以大多数肝病一到发现时已经十分严重了,而肝病的长期不治疗不处理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那么哪些人更容易得肝癌呢?日常又该如何预防肝癌的发生?
肝癌“偏爱”这四类人
一、5年以上的乙肝、丙肝患者及相应病毒携带者
许多人或许会认为,乙肝不算大病,怎么就和肝癌有关了?这是因为,乙肝病毒若长期存在于体内,会攻击和损伤肝细胞,肝细胞为了应对和修复病毒的损伤,就会“改头换面”,改变自身的结构,从而癌变,形成肝癌。
但不必惊慌,首先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其次,患有乙肝的患者只要遵照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就可以有效降低乙肝转变成肝癌的风险。
二、有肝硬化的人
研究表明,50%的肝硬化病人会发生癌变,而且多是病情反复、肝脏功能改善不良、经常出现腹水等合并症的患者。
三、有肝癌家族史者
肝癌并不是遗传病,但肝癌会有一种家族聚集现象。最常见的例子是,患有乙肝的妈妈,生产时将乙肝病毒“传递”给了孩子。不过不用太担心,就算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只要给孩子及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就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毒。
四、40岁以上、有长期不良习惯的人
从流行病学资料来看,肝癌的高发年龄在40岁以后,分别是40岁以上男性和50岁以上的女性,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长期有酗酒、抽烟、食用霉变食物、饮用重金属含量超标水等习惯的人群,发生肝癌的几率比一般人高。很多人都知道,长期喝酒的人容易得酒精肝,而酒精肝很有可能发展成肝硬化,再进一步发展为肝癌。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
一是减少酒精摄入。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中进行解毒,在此过程中形成对肝细胞有毒性的产物——乙醛。长此以往会使肝细胞坏死、发展成酒精性肝硬化,导致肝癌。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乙肝病史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必须绝对忌酒,这是因为饮酒后酒精会和病毒起协同作用,从而促进肝癌发生。
二是拒绝霉变食物。发霉的花生、玉米、稻米、白薯等存在大量真菌,这些真菌可以产生一种“黄曲霉素”的物质,其毒性比氰化钠大10倍,堪称“最强致癌物质”。这些毒素随食物进入人体后,首先要经过肝脏,并经肝脏代谢解毒,肝脏是第一受害者。因此,食物若出现发霉变质,应该注意及时丢弃。
三是注意饮水卫生。研究发现,水在被污染后,会含有大量的有机致癌物质,且利于藻类繁殖,藻类产生的毒素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四是防止病毒性肝炎。前面提到,肝炎病毒感染是造成肝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为了尽量避免感染,首先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注射等。其次,预防乙肝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最后,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病毒携带者,应定期监测病毒的水平,根据乙肝病毒DNA复制水平视情况进行必要的抗病毒治疗。
五是定期体检。应定期做好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如果是肝癌高危人群,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腹部B超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查,如发现可以病灶则考虑进一步做肝脏CT或磁核共振等。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肝癌可发于任何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患肝炎等一些有高危因素的人,发病率会更高。相比之下,虽然未患肝病的普通人得肝癌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引发肝癌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家还是要从生活点滴做起。
医院副教授姜北海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