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8年,65岁的刘伯温偶感风寒,卧床不起。
朱元璋听说后,立即派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
却不料,刘伯温吃了御医开的药后,仅仅3个月,就一命呜呼。
即便按照古代的标准,65岁去世也有点早,更况且风寒在古代并不算什么疑难杂症,怎么就能要了“神仙”刘伯温的命呢?因此,刘伯温的死,成了明初的一桩疑案,引发了当时以及后人的无数猜想。最容易得出的结论,就是胡惟庸指使太医*害了刘伯温。后来发生的事情,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就在刘伯温死后的第5年,有个叫涂节的御史中丞告发胡惟庸谋逆,并揭发当年就是他指使太医,*死了刘伯温。很快,太医就被抓来了,严刑审问之下供认不讳,的确是受胡惟庸的指使,在给刘伯温开的药方中做了手脚。朱元璋毫不怠慢,在抓捕胡惟庸的当天,就把他斩杀于市。
这样一来,胡惟庸*死刘伯温似乎就成了定案。然而,有人却提出,此案有很多疑点。首先,作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刘伯温,竟没有察觉药方有问题。要知道,像刘伯温这种博览群书的人,不可能对药学知识一无所知。而且,御医开的药,刘伯温也不是一口药喝下去就马上毙命的,而是十几天后先觉得病情恶化,然后又过了两个多月才去世的。换句话说,他是有足够的时间查明一切的。可是,他没有。另外,胡惟庸作为刘伯温最厌恶的人,难道他会对胡惟庸带来的医生和药方毫无防备?最起码,也应该是当他觉得吃了药反而不好的时候,立即停药,找太医询问,或者拿药方找其他医生确认,怎么可能就这么默默忍受到死呢?
其次,胡惟庸带御医上门,在药方上做手脚这事,知情人太多。坏人做坏事一般都是悄悄进行,而胡惟庸呢,却当着所有人的面带御医上门。不但大张旗鼓地上门,而且还白纸黑字留下了药方,一旦东窗事发,人证物证俱在,胡惟庸想抵赖不承认都不可能。胡惟庸又不傻,干嘛要这么做呢?所以,综合以上这些疑点,有人提出,杀死刘伯温的根本就不是胡惟庸,胡惟庸只是个棋子罢了,真正的幕后黑手其实是朱元璋本尊。朱元璋虽然一直把自己比作刘邦,把刘伯温看做他的“张良”,也一口一个“先生”叫着,可事实上,他远没有刘邦的气度,刘伯温也没有张良那般的幸运。朱元璋对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的刘伯温一直是忌惮的。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就在朱元璋全神贯注地指挥战斗之时,刘伯温突然大叫:“不好!赶紧离开这条船!”说时迟,那时快,刘伯温一把拉住朱元璋,跳到了另外一条船。等朱元璋反应过来,之前他刚才乘坐的那条船已经被陈友谅的一阵炮火炸了个粉碎。
面对这样未卜先知的刘伯温,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心里怎么能安稳呢?
然而,这样的忌惮还仅仅只停留在朱元璋的内心深处,但接下来的一件事,却让朱元璋下了决心。洪武三年,左丞相李善长生病回家休养。朱元璋心头一喜,他早就想换个人接替李善长的丞相之位,此时正是绝佳的机会。可换丞相兹事体大,稳妥起见,特地找来刘伯温商量。朱元璋一开口,提了三个候选人,分别是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却不料,全都被刘伯温否决了,否决的理由还一个比一个难听。尤其对于胡惟庸,刘伯温的评价更是凌厉:“如果用驾车来比喻的话,恐怕他会毁了这辆车!”朱元璋听到刘伯温把自己的提议全部否决,脸色越来越难看,心想,我提的人选都被你否决,莫非你想当丞相?于是冷冷地甩出一句:我提的这几个人,都不如你啊!而刘伯温面对这个问题,却答了一句最不该说的话:“我这人最嫉恶如仇,又特别怕麻烦,让我当丞相,恐怕会有负皇恩。”朱元璋一听脸都要气绿了,心想:好你个刘伯温啊,我一心想要废掉丞相制度,没想到你还憋着劲想当丞相呢!自此以后,朱元璋对刘伯温开始疏远了。刘伯温当然也能感受到朱元璋的变化,于是主动提出退休请求,朱元璋求之不得,立马答应了。刘伯温就这样退出大明朝堂,回到家乡过起了隐居山林的生活。虽然刘伯温退出官场,想过几天与世无争的清净日子,可惜,却有人一直惦记着他。刘伯温退休后不久,他的家乡淡洋巡检司发生了*人哗变。淡洋这个地方,一直以来都是盐盗聚集地,为了加强地方治安,刘伯温想朱元璋建议在这里设立巡检司。没想到,自己刚退休回来不久,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刘伯温不敢怠慢,派自己的儿子亲自去应天向朱元璋报告情况。而胡惟庸得知此事后,却指使亲信给朱元璋上书污蔑刘伯温。他说刘伯温当时设立巡检司完全是出于私心,他是想把那片地作为自己的墓地,而之所以选中那块地,原因是“淡洋有王气”。这可要了命了。王气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无法验证,关键是就怕你信,而一向迷信的朱元璋,对这种事自然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更何况,他早就对刘伯温不满了,可刘伯温如今已经无官无职,于是,朱元璋一纸令下,取消了刘伯温的退休金。刘伯温知道,这可不是个小事,而自己跳进*河也洗不清,唯一的出路就是赶紧进京请罪,向朱元璋表忠心。果然,见到朱元璋后,刘伯温丝毫不辩解,只是一个劲儿地检讨自己,然后也不回老家了,就在应天住下,每天生活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就是在进京请罪的这段日子里,刘伯温因为风寒病倒了,而那个曾被刘伯温否决的胡惟庸,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当上了丞相。所以,不能不让人怀疑,朱元璋这就是故意的,就是要气气刘伯温,却没想到,刘伯温还真就被气病了。而紧接着,朱元璋就以探望病情为由,派胡惟庸带御医上了门。胡惟庸和刘伯温不和,朱元璋是知道的,或者说他是期待胡惟庸能做点什么出格的事的。如果胡惟庸真的对刘伯温出手,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刘伯温这个麻烦不用自己亲自出手就解决掉了。其次,胡惟庸有了杀害刘伯温的把柄在自己手里,那么这个人也就比较好控制,随时都可以把他拿掉,如此一石二鸟的好计策,恐怕朱元璋做梦都能笑醒。事情正如朱元璋预期的那样发展着,3个月后,刘伯温果然死了。可是,对于这个结论,有人又提出不同意见了。说朱元璋其实并没有指使胡惟庸下*害死刘伯温,理由是:在刘伯温在生病期间,朱元璋曾下达过一道《御赐归老青田诏》,大意就是让刘伯温赶快回老家去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如果朱元璋真的想要*死刘伯温,那他为什么又要在下*的一个月后下达这份诏书呢?如此看来,刘伯温之死应该另有隐情。现代有学者推断,刘伯温之死,并非他杀,而是自己病死的。什么病呢?就是今人也闻之色变的癌症——肝癌。为什么是肝癌呢?因为根据《明史·刘基传》描述的症状,和肝癌很像。刘伯温最开始出现的是“偶感风寒”的症状,而肝癌发病的最初状态,也有发热、恶心、食欲不振,类似感冒的症状。后面等到吃了太医开的药后,十几天后,刘伯温和儿子说感觉肚子有一个和石头一样的硬东西,这其实就是肝硬化的症状。而刘伯温从开始发病到去世,大约3个月时间,也基本符合晚期肝癌在没有任何现代手段治疗的情况下,从发病到去世的时间长度。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刘伯温为什么会得肝癌呢?虽然癌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也没有确定的结论,但现代医学有个基本共识,就是它和人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根据《明史》记载,刘伯温性格有2大特征,一是性格刚烈,二是脾气暴躁。这样性格的人,想让他不生气,很难。正所谓“气大伤肝”,长期以往,刘伯温有肝病也不足为奇。另外,刘伯温的精神状态也不好,由于他的能力太强,让朱元璋颇为忌惮,所以一直都不敢放手给他太大的权利。比如,一直被朱元璋称为“萧何”的李善长,在建立大明后,被封为公爵,官居丞相,俸禄石。而被称为“张良”刘伯温,则差之千里,仅仅是伯爵,比李善长的公爵低了2级。俸禄仅石,还不足李善长的十分之一,离当上丞相更是遥遥无期。同样都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待遇竟然有这样的天壤之别,换成谁心里能好受?刘伯精神压抑,心情郁闷,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正是这样的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双重作用下,刘伯温极有可能患上了肝癌,并死在了这上面。而若要更深究一步,那么朱元璋和胡惟庸都是有责任的。刘伯温为朱元璋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却没有换回来对等的回报。他志向高远,到最后却只能压抑自己的真性情,这这一点上,朱元璋对刘伯温是有亏欠的。而胡惟庸的算计和陷害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刘伯温肝癌的诱因。最后,归结到刘伯温自身,还是得怪他自己修为不够,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能视功名利禄为粪土,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